七十二候是我國古代用來指導農事活動的歷法補充。它根據黃河流域的地理、氣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編寫而成,以五日為候,三候為氣,六氣為時,四時為歲,一年“二十四節氣”共七十二候。
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,稱為“候應”。其中植物候應有植物的幼芽萌動、開花、結果等;動物候應有動物的始振、始鳴、交配、遷徙等;非生物候應有始凍、解凍、雷始發聲等。七十二候“候應”的依次變化,反映了一年中物候和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。
例如,立春初候為東風解凍,雨水初候為獺祭魚,驚蟄初候為桃始華,春分初候為玄鳥至,清明初候為萍始生,谷雨初候為桐始華,立夏初候為螻蟈鳴,小滿初候為苦菜秀等。